文章详情

造成​光学薄膜产品光谱特性不佳产生的原因

日期:2024-05-04 11:33
浏览次数:207
摘要:造成​光学薄膜产品光谱特性不佳产生的原因

造成光谱特性不佳产生的原因

光学薄膜产品中,光谱特性不佳(分光不佳)是一个常见问题,光谱特性不佳是指分光反射(透射)曲线不满足零件产品技术要求,是功能性的不佳,生产制造中必须严格监控。

造成光谱特性不佳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有:

1. 膜系设计:设计时的膜厚、折射率允差太小,试制时的分光曲线在技术要求的边缘,制造中稍有偏差就导致分光不佳。

2. 设计的膜料折射率与实际的折射率有差异,或发生了变异。

3. 实镀的中心波长(膜厚)与希望达到的中心波长(膜厚)有差异,或发生了变异。(tooling值(也有叫F值)有偏差)

4. 制造中出了差错:如膜料用错、程序用错、预熔时没关挡板等

5. 工艺条件改变:真空度、充氧量、加热温度、蒸发速率、基片旋转速度、离子辅助条件等。

6. 材料变更,如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种光学材料(基片材料和膜料)在光学性能化学性能有所不同(有时同厂家不同生产批次也有不同),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大批量生产)材料突然变更(未作论证),就可能造成分光不佳。

7. 用于测试分光的比较片表面特性变异,造成分光测试不佳(也许镜片的分光是OK的,可以比较二者的反射膜色)。这也许是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又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特别是高折射率的测试比较片表面形成一层腐蚀层,相当于有了一层减反膜(很薄),膜层不是堆积在基片上,而是堆积在腐蚀层上,于是比较片上的分光就会不准确、不稳定。往往比较片加工存放的时间远大于基片,存放的环境不如镜片,问题就会更严重。

8. 机组工艺稳定性差。(抽速不温、机组震动大、测试片或晶片抖动、旋转不温、伞片变形、温度测量误差大、加热功率不稳等等)

9. 如果使用晶振控制膜厚的,晶振片的品质、晶振片的使用寿命、活性值的变化。同一片晶振片,开始使用的敏感度与使用了一段时间(如6层减反膜镀了3罩)敏感度有一些差异,也会带来整体曲线的偏移。

10. 晶控探头的水冷差,造成晶控不稳定、不可靠,膜厚控制不准确。

11. 刚镀制完成的测试与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测试,分光特性会有差异。

12. 有些膜料的折射率在成膜后还会有变化(与成膜条件、膜层匹配有关),会造成光谱特性的变化。

13. 镜片折射率变异,有些基片材料,在经过超声波清洗后表面形成一极薄的低折射率层,对分光特性、膜色也有影响

14. 采用光控时(非自动控制),光量值设置的不合适,或因为膜料折射率变化使得设置的光量值有了偏差,带来分光特性的偏差或不稳定。

15. 光控中的监控片本身有了腐蚀层,影响了光控的走值。

16. 光控中的光信号不稳定(电压波动、接触不佳、电子元器件问题等)影响精度和稳定性。

17. 光控中,有的膜层比较薄(特别是**层比较薄时)不到一个峰值,带来光控的不准确性。

18. 非自动控制的光控,人为判断时误差。

改善对策:

一、 设计膜系:

●膜系设计中选用膜料的折射率应与使用膜料使用机台吻合;

●膜系设计尽量考虑厚度与折射率允差(各层的厚度及折射率允许偏差1%-2%),特别是敏感层,要有一定的允差(1%)

●控制厚度与实际测试厚度的“tooling”值,要准确,并经常确认调整。

●设计的技术要求必须高于图纸提出的技术要求。

●设计时考虑基片变异层折射率变化带来的影响。

●设计时考虑膜料的折射率变化及膜料之间、膜料与基片之间的匹配。

二、 工作现场所用膜料、芯片、硝材生产厂家、型号一旦确认不要经常变更,必须变更的应该多次确认。

三、 杜绝、避免作业过失的发生,

四、 加强每罩镜片的分光测试监控,设置警戒分光曲线,及时调整膜系。

五、 测试比较片管理加强,确保进罩镀膜的测试比较片表面无污染、新鲜、外观达到规定要求。在使用前,对比较片作一次测试,测定其反射率(仅测一个波长点就可以)测定值与理论之比较,一般测定值小于理论值(腐蚀层影响),如果二值之间差异较大(比如大于1%)就应该考虑对比较片再复新、或更换。

六、 镜片的分光测试要在基片完全冷却后进行。

七、 掌握晶控片敏感度变化规律,及时修正控制数据。晶控片在新的时候与使用了若干罩后的敏感度是不完全一样的,芯片的声阻抗值会有微小变化。有些晶控仪(如IC5)可以设置自动修正,而大部分晶控仪没有自动修正声阻抗值的功能。掌握了晶片敏感度的规律,可以在膜厚设置上矫正。

八、 改善晶控探头的冷却效果,晶片在温度大于50℃时,测量误差较大。

九、 采用离子辅助镀膜的工艺,可以提高成膜分光特性的稳定性。

十、 检讨该膜系在该机台的光控适用性。

十一、 检讨光控中的人为影响

十二、 经常检查光控的光路、信号、测试片等。

十三、 设计适用于光控的膜系。

七、光谱分光不佳的补救(补色)

分光不佳分为二种情况:一是全部膜系镀制完成后,经测试分光不佳,此类不佳主要按六节所述方法处理,一般减反膜难以补救。但对于高反膜、带通滤光膜等可以通过加层的方法补救。二是镀制中途中断(包括发现错误中断)造成的分光不佳,一般都可以通过后续努力补救。后续方法正确,补救的成功率比较高。

中断的原因形式不一:

① 停电,

② 机器故障

③ 人为中断(发现错误、疑问后中断)

中段后信息:

㈠ 知道镀到第几层,已镀各层的膜厚;

㈡ 知道镀到第几层,*后一层膜的膜厚不确定;

㈢ 不知道镀了多少。

补救处理:

1.对于第㈠种情况,比较好处理,只要确认前面镀的没错,程序没有用错,就可以继续原来的程序,要注意的是:如果某一层镀了一部分继续镀下去时,交接处要减少一些膜厚(根据膜料、蒸发速率决定减少多少,一般是0.2-1nm左右),如果该层剩下的膜厚已不足15-20秒蒸镀时,要考虑降低蒸发速率或干脆不镀,通过后续层调整膜厚解决。

2.对于第㈡㈢种情况的处理比较复杂一些,

模拟:根据已经实镀的镜片(测试比较片)实测分光数据输入计算机膜系设计程序的优化目标值,再根据已经掌握的膜系信息输入,采用倒推法逐层优化,模拟出实际镀制的膜系数据。

*测试比较片片是指随镜片一起镀制(在伞片上、与镜片同折射率),用于测试镀后分光曲线的平片。

优化:再锁定通过模拟得到的膜系数据,通过后续层膜厚优化找到实现目标的*佳方案。

试镀:根据新优化的后续膜层数据,试镀若干镜片(1-2片)或测试片,确认补色膜系的可行性。

补色镀:对试镀情况确认后实施补色镀。补色镀前,确认基片是否洁净,防止产生其它不佳。

3、其它情况处理:

对于用错程序,错误操作(预熔未关闭挡板等)人为中断需要补救的;以及反光膜、滤光膜镀后需要补救的情况处理方案:

● 模拟:将实测分光数据输入计算机膜系设计程序的优化目标值。通过计算机模拟(一般是*后一层的膜厚确认),找到与实现测试值结果相应的膜系数据。

● 优化:根据模拟得到的膜系数据,输入产品要求的优化目标值,通过加层、优化后续膜层的方法,重新优化设计一个补救膜系。

● 试镀:确认、完善补救膜系效果。

● 补救镀:完成补救工作。

八、破边、炸裂不佳

一般的镀膜会对基片加热,由于基片是装架在金属(铝、铜、不锈钢)圈、碟内,由于镜圈或碟片与镜片(基片)的热膨胀系数不一致,冷却过程中会造成镜片的破边或炸裂。

有些大镜片,由于出罩时的温度较高,与室温的温差较大,镜片的热应力作用造成镜片炸裂或破边。

有些零件边缘倒边的形状容易造成卡圈而破边。

改善对策:

① 夹具(镜圈、碟片)的设计,在尺寸配合上要合理,充分考虑制造误差带来的影响。

② 注意镜圈、碟片的变形,已经变形的夹具不能使用

③ 选用合适的夹具材料(非导磁材料、不生锈、耐高温不变形),不锈钢较为理想(热变形系数小),就是加工难度大,价格贵。

④ 对于大镜片应降低出罩时的温度,减少温差,防止炸裂。

⑤ 如果是镜圈,可以考虑在镜圈上开槽,作为缓冲。(镜圈的使用寿命会减少很多)

九、划痕(膜伤)

划痕是指膜面内外有道子,膜内的称划痕,膜外的称膜伤。这也是镀膜品质改善中的一个顽症,虽然很清楚产生的原因和改善方法,但难以根治。

产生原因:

膜内的划痕:

① 前工程外观不佳残留,有些划痕在镀膜前不容易发现,前工程检验和镀前上伞检查都不容易发现,而在镀膜后会将划痕显现。

② 各操作过程中的作业过失造成镜片划痕

③ 镜片摆放太密,搬运过程中造成互相磕碰形成划痕

④ 镜片的摆放器具、包装材料造成镜片表面擦伤

⑤ 超声波清洗造成的伤痕

膜外伤痕(膜伤)

① 镜片的摆放器具、包装材料造成的膜伤。

② 镀后超声波清洗造成的膜伤。

③ 各作业过程作业过失造成的膜伤。

改善思路:检讨个作业过程和相关器具材料,消除划痕和膜伤。

上海卷柔新技术光电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光学仪器及其零配件 的高科技企业,公司成立2005年,专业的光电镀膜公司,公司产品主要涉及光学仪器及其零配件的研发和加工;光学透镜、反射镜、棱镜等光学镀膜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为全球客户提供上等的产品和服务。
采用德国薄膜制备工艺,形成了一套具有严格工艺标准的闭环式流程技术制备体系,能够制备各种超高性能光学薄膜,包括红外薄膜、增透膜,ARcoating, 激光薄膜、特种薄膜、紫外薄膜、x射线薄膜,应用领域涉及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美容、医用激光器、红外制导、面部识别、VR/AR应用,博物馆,低反射橱窗玻璃,画框等。